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人文与艺术学院爱国主义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8日至7月3日期间开展 “追寻抗战足迹 赓续红色血脉”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走进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在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的交融中,坚定初心信仰,厚植爱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
一、 薪火相传——追寻革命足迹:触摸历史,淬炼初心
1.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
6月28日,实践团来到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黄花塘曾是新四军军部驻扎长达两年八个月之久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作为这段光辉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生动再现了新四军将士们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团队指导老师(党总支负责人)李荣在大门入口处为大家精心讲解了新四军军部组建、迁徙的过程和新四军的构成,以及各位新四军领导人的详细情况。然后带领大家依次参观了军部纪念馆、领导人旧居等。纪念馆内呈现的土墙茅舍、斑驳地图与简易生活用具,无声诉说着当年新四军将士在极端困苦环境中坚持抗战的峥嵘岁月。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党员同志们凝神驻足,感受着那段烽火岁月里信仰如磐、百折不挠的磅礴力量。
2.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传承艰苦奋斗精神
6月29日,实践团前往天长龙岗参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旧址。龙岗抗大八分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始创于1941年5月,结束于1945年8月,为我党我军培养了2500多名干部和军事指挥人才,刘少奇、陈毅、粟裕、张云逸、罗炳辉等曾经在此生活战斗过,享有很高的声誉。师生们先后参观了抗大八分校纪念馆和旧址,现场接受抗大精神教育,观看珍藏的实物和图片,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先烈遗物,无不令人感叹钦佩,共产党人靠的是革命理想,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的精神,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出生入死,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3.蚌埠市博物馆:探寻红色历史脉络
6月30日上午,团队参观蚌埠市博物馆的“渡江战役”蜡像展和“抗美援朝”专题展。渡江战役的胜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而抗美援朝展中陈庆凤击落美军照明弹的事迹,则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的英勇精神。逼真的场景、生动的蜡像让成员们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不时驻足凝视,深入了解蚌埠解放前夕的历史。这些历史事件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改革溯源:触摸“大包干”脉动
6月30日下午,团队奔赴凤阳县小岗村,开展“改革溯源”专题实践,探寻“大包干”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内在联系。李荣书记指出:“‘大包干’体现的‘敢闯敢试’精神,与革命战争年代‘冲破封锁、自力更生’的精神一脉相承。团队走访小岗村现代农业示范区,看到“大包干”精神在今天的延续,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大包干’不仅是经济改革,更是红色文化中‘人民至上’‘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实践。”
二、 铸魂砺剑——继承强军宏志:对话军营,砥砺担当
在7月1日建党节前夕,团队指导老师(学院党总支负责人)李荣前往海军士官学校开展“探寻红色血脉之源 践行红色血脉之魂”主题宣讲,实践团成员赴现场旁听。李荣书记在主题宣讲中强调:“红色血脉是党的生命线,是人民军队的根与魂。新时代青年必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强军兴国的征程中贡献智慧。”团队成员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思、践、悟”四个环节,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随后在基层海军军官带领下参观学员宿舍及训练环境,与士官学员围绕“爱国情怀与青年使命”主题开展座谈交流。军官们结合自身经历,指出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在部分军官的分享中,团队成员了解到现代战争对装备维护、物资调配的高效需求,认识到强军事业不仅需要英勇战斗精神,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远洋执行任务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祖国在我身后’。”这句话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红色血脉不仅是历史传承,更是当代军人忠诚使命的精神支柱。
三、 文脉赓续——守护非遗传承:匠心育美,文化生根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红色文化是革命历史的生动载体。二者的结合,既能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又能让红色教育更具感染力。
1.“非遗漆扇绘朝阳·童心‘向党’共筑传承梦”活动
实践团与蚌埠市心连心志愿者协会携手开展“非遗漆扇绘朝阳,童心‘向党’共筑传承梦活动”。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介绍了漆扇的历史渊源、独特工艺和文化价值,让大家对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深入了解。孩子们和实践团成员一起动手体验漆扇制作。从颜料配色、水面纹路控制到扇面浸染手法,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先将丙烯颜料滴入清水,通过旋转、倾斜扇面形成自然纹理,最终拓印出独一无二的漆扇。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各种色彩和图案巧妙地融入扇面之中,创作出了独具匠心的作品。他们手中的漆扇,或色彩斑斓,或简约素雅,每一把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创意与心血。孩子们兴奋地说:“第一次制作漆扇,感觉特别神奇,自己做的扇子比买的更有意义。”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和实践团成员亲身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还在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童心向党” 的主题,厚植了大学生和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2.“剪纸传情 红心向党”手工课堂活动
实践团成员来到周蔡村“少年之家”,开展 “剪纸传情 红心向党” 手工课堂。以剪纸这一非遗技艺为载体,队员们先为孩子们讲述剪纸艺术的千年源流,从民俗装饰到革命时期的宣传载体,让孩子们明白小小的剪刀也能承载大情怀。随后,队员们手把手传授折纸、镂空等技巧,引导孩子们创作党旗、天安门、和平鸽等红色图案。彩纸翻飞间,孩子们的专注写在脸上。“我要把剪好的党旗贴在床头!” 一位小朋友举着作品雀跃地说。这场活动让孩子们在指尖的创造中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四、星火燎原——传承红色精神:童心向党,薪火永续
团队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开展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通过升国旗仪式、红色宣讲、PPT制作与展示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
1.建党华诞,庄敬仪式沐荣光
在7月1日建党节当天,团队成员与周蔡村“少年之家”的孩子们在禹会区长青乡周蔡村共同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当雄壮的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体成员肃立致敬,高唱国歌,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共同歌唱国歌,让音乐成为红色教育的纽带。一张张稚嫩而坚毅的面庞,一双双注视着国旗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希望。
2. 暖流润童,趣讲红途种希望
在宣讲过程中,团队成员结合自己参观红色基地的实践见闻和探访军校基地的资料记录收集,为孩子们讲述红色历史,从蚌埠市博物馆的渡江战役故事,到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的英勇事迹,再到天长龙岗抗大八分校的艰苦岁月,引导孩子们传承革命精神。在宣讲中,许多孩子被战士们的牺牲精神感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爱国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人文与艺术学院爱国主义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团将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实地探访、手工课堂、红色宣讲、军营交流等多种形式,让成员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在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正如冯开苗团长所言:“文化要代代传,靠的就是年轻人接棒。”接下来,我院将持续打造“非遗+红色教育”活动,让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坚定自信,在爱国实践中勇担使命,让淮河文脉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文/朱洁 图/朱洁 审核/李荣)